俗话说,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每个人做任何事情,都本能地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好。尤其是我们这些对写作、对文学,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的文学创作者,更是如此。每位作者,都希望自己能把文章写好。每位作者,都希望下笔如有神,写出真挚感人的优美篇章。
可是,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,我们每位作者,不管是老作者还是新作者,都会碰上不同程度的创作困难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创作焦虑,和不同程度的创作困惑。也就是说,我们每次创作时,并没有旁观者想象的那么顺利,那么简单。
虽然,我们每位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,都本能地期望,能写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。可是,不管是老作者,还是新作者,在创作的过程中,都难免会写得词不达意,甚至文不对题的时候。确切地说,每位作者,不管是新作者,还是老作者,都难免会写出“烂”文章。只是,不同“江湖段位”的作者,所写出的文章,“烂”得程度不同而已。
一些刚入行的新作者,听到我这样讲,可能会觉得很意外。因为,你们或许一直认为:只有你们这些新手,才会写出“烂”文章。其实,不然。任何一位作者,从提笔开始写作的第一天起,直到写人生最后一篇文章,这整个“写作生涯”中,任何时候写出的文章,都可能很烂。只是,可能每次写出的作品,“烂”得程度,“烂”得位置不同而已。
当一位作者,在“江湖段位”低的时候,他写出来的文章,可能“烂”得程度更深一些。就像营养不良的人,一旦得病,就要比身体强壮的人,病得更重一些。随着你的写作技能慢慢长进,你的“江湖段位”也随之不断提升。难道此时就刀枪不入了吗?非也,其实一个作者在任何阶段,所创作的作品,都会得不同的“病“。不过,只是“病”的部位,“病”的程度不同而已。
当然,随着你的写作技能逐渐成熟,相对于你刚起步阶段,写起文章来,在大方向大框架上,会少犯一些技术上的错误。就像一个人得病一样,身强体壮的时候,即便得病,也不容易病入膏肓。可是,作为一位作者,你的整个“写作生涯”,就像你的整个人生一样,无论你身体有多么强壮,还是会在不同的阶段,得不同的病。不是得这种“病”,就是得那种“病”。也就是说,不是这里写得不好,就是那里写得不好。
这种写作技能上得“病”,和生理上得病,其底层逻辑差不多。不管你是新手还是老手;不管你是“菜鸟”,还是“老江湖”,你都会得“病”。只是“病”的程度,“病”的方式不同而已。
所以,我在这里,我要特别地提醒那些刚刚加入写作行业的新作者:如果你觉得自己写的文章特别“烂”,那么千万不要因此而感到自卑。因为,天底下所有的作者,都写不出十全十美的文章。天底下所有的作者,写出来的文章,都有“毛病”。只是“病”的程度,“病”的方式,“病”的部位不同而已。
此时,你可能又会问:“那既然新作者和老作者,都同样会写出‘烂’文章,那么老作者和新作者之间的“段位”体现在哪?”在这里,我要告诉你:这区别可大了。老作和新作者,或者说“段位”高的作者,和“段位”低的作者,不但有表面上的区别,而且还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其表面上的区别,就是:他们的作品“数量”和“质量”不一样。确切地说,是他们之间的从业经验不一样。他们的人生历练不一样。他们在写作行业的“江湖段位”不一样。不仅不一样,而且有着天壤之别。这还不是最重要要的,最重要的是,他们的心理状况不一样。他们之间,心理状况最大的不同在于老作者可以正确地认识,和正确地接受自己作品存在的缺陷,存在的问题。而新作者他不但无法客观地认识到自己作品存在的缺陷,而且还一味地盲目追求作品的完美。换句话说,老作者可以和自己作品的“缺陷”和解,而新作者却不能。最常见的是,越幼稚的作者,越容易膨胀。越幼稚的作者,越觉得自己的“作品”无比完美,无比震撼。
如果一位本身就没什么创作能力,或者说创作能力非常肤浅的新作者,一味盲目地追求其作品的“完美性”。那这就好比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人,却一味地在追求“生活质量”一样可笑。如果一个穷人,每天要求吃得营养,吃得奢华,吃得体面,这就是典型的“欲望”与“能力”错位。换句话说,就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。
可以说,所有刚刚入行的新作者,都普遍存在这种问题。那就是心理诉求,和其本身能力不对称的反差问题。正是因为所有的刚刚入行的新作者,都会犯这种“盲目地追求完美”的病态心理,才导致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“心理焦虑”。而这种病态的心理焦虑,又会给他们形成重大的心理压力。这种心理压力,不但没有办法推动他们创作,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创作热情。这就在不知不觉间,形成了一个很可怕的恶性循环。
那么,作为一位新作者,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避免这种“恶性循环”,在我们身上发生呢?
在我看来,不管是新作者,还是老作者,都应该从心理上,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。告诉自己: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创作出十全十美的文章,而且即便是世界级的大文豪,也没有能力创作出十全十美的文章。他们那些举世闻名的世界名著,也都是从“烂”文章,经过一步一步地修改而来的。如果你认识到了这一点,就标志着,可以健康地开始创作了。
当你在思想上,建立了理性的认知,就能从心理上,扭转之前的那种错误的“完美主义”心理诉求。心理状态健康了,那么一切就好办了。
那么,接下来又该如何进一步操作呢?
接下来,当你决定写某一个主题时,就赶紧拿起笔来,或打开电脑,按照自己主观上的自由想象,不管是幼稚也好,成熟也罢,快速地把这个你想要表达的主题写下来。确切地说,是有心理准备地,尽快地把这篇”烂”文章写出来。然后,再想方设法去将一篇”烂”文章,慢慢地改成一篇好文章。
这里,存在一个“二八定律”。那么,怎么来理解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这个“二八定律”呢?
就是说,假如我们创作一篇相对完美的作品,需要100%的精力。那么,我们现在就把这100%的精力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是20%,另一部分是80%。我们先用20%的精力去创作一篇草稿,确切地说是创作一篇不完美的,有缺陷的,甚至是有“病”的“烂”文章。然后,再以80%的精力,去修改和完善这篇”烂”文章。逐渐地,把它改到让自己满意为止。这就是我个人所主张的,在文学创作过程中,所要接受和认识的“二八定律”。
当你在个人觉悟上,认识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“二八定律”,并从心理上接受了这个“二八定律”后,你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去修改自己的“烂”文章了。
那么,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一谈“如何修改一篇‘烂’文章”。确切地说,是谈一谈我们当以什么样的方式,或什么样的步骤,去将一篇”烂”文章,一步一步地修改成一篇好文章。
我个人认为:如果要把一篇”烂”文章,修改成一篇相对完整,相对成熟的好文章,主要可以分为七个步骤:
第一步、检查我们作品中的“标题”,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。
如果把一篇文章,看成是一支部队。那么,文章中的每一个字,都是一个士兵。而文章标题,就是这篇文章的“军旗”。当你正准备修改一篇“烂”文章时,你就要像一位将军一样,严苛地去审查这支部队的方方面面。而首当其冲,要审查的就是这支军队的“军旗”。也就是,我们这篇作品的“标题”。我们首先要看看这位面“军旗”是否鲜艳,是否漂亮,是否能体现这支军队的“信仰”?
换句话说,就是看一看我们这篇文章的标题,能不能做到“一句话,高度概括这篇作品的中心思想”。如果我们的标题,不能高度概括我们作品中,所要表达的“中心思想”的话,那么就说明这个“标题”是不合格的。起码,是有问题的。也就是,必须要修改的。
那么,如何来确定一篇作品的标题是否合格呢?其实,很简单。那就是只要看这个“标题”,“能否高度概括我们作品的中心思想。”如果能,就是好标题。如果不能,就是“烂”标题。
比如说,你写了一篇关于自己“故乡”的文章。那么,如何来确定这篇作品的标题呢?其实,方法非常简单。这个时候,你得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打广告的生意人。而你卖的产品,就是你的“故乡”。那么,作为一个生意人,打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?当然是为了卖自己的产品赚钱,对不对?而你的“产品”是什么呢?其实,就是你的“故乡”。
也就是说,当你在写自己的故乡时,你就把自己的“故乡”,想象成一个产品。而你写这篇文章,就是为了推销你的“故乡”。略有商业常识的人都知道,卖什么货,就把什么货摆在最显眼的位置。那么,对于推销自己“故乡”的这篇文章,其标题应该怎么起呢?很显然,就应该把“故乡”两个字,作为标题,放在最显眼的位置。因此,这篇文章是不是应该以《故乡》,或者《我的故乡》,又或者《美丽的故乡》,作为标题呢?
如果我们把写一篇文章,想象成画一条龙的话,那么给这篇文章起一个精彩的“标题”,就相当于给这条龙,画上炯炯有神的眼睛。如果一篇文章的标题起得不好,就相当于这条龙的眼睛画得不好。俗话说,画龙点睛。画好龙的眼睛,是画一条龙最关键,最重要的一个步骤。眼睛画得好的话,能让一条“死”龙变成“活”龙。相反,如果眼睛画得不好的话,就可能将一条“活”龙,变成一条“死”龙。
所以说,我们在修改草稿,或者说在修改一篇“烂”文章的第一步,就是要先检查一下我们的“标题”像不像一句广告词?我们这个广告词,能不能精准地反映我们“产品”的“卖点”。你为这篇作品。所起的标题,能否准确,有力地抓住观众的眼球?这可是事关这篇作品的成功与失败的“大事”。
如果你为自己作品所起的“标题”,能准确地概括这篇作品的“中心思想”,并且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,那么就说明你这个标题是合格的。相反,如果不能,则说明你起的这个“标题”是失败的。
比如说,如果你起的这个标题太长、太啰嗦,没有凸显这篇文章的“中心思想”,就说明还要进一步地修改。一直修改到既简洁,又能精准地概括“中心思想”才算合格。
第二步、检查我们作品中的“中心思想”是否明确。
一篇作品,就像一支部队。这篇作品的“中心思想”,就相当于这支部队的“司令员”。而这篇作品的标题,就相当于这支部队的“军旗”。
在你打算创作一篇作品时,就相当于要打算组建一支部队。而组建一支部队的第一步,就是首先要树立一面“军旗”。这面“军旗”,不是简单的一块普通“布”,而是一块具有象征意义的,能够高度反映这支军队使命、理想、信仰的一块非同寻常的“布”。这块不同寻常的“布”,相当于这支部队的“精神图腾”。在树立象征“精神图腾”的“军旗”后,还要确立这支部队的使命和追求。也就是说,必须先明确成立这支军队的目的。
比如说土匪窝,有土匪窝的使命和追求。义勇军,有义勇军的使命和追求。一支部队的使命和追求,其实就是一支部队的“军魂”。这种“军魂”,通常会体现在他们的“军旗”上。所以,组建一支部队的第一步,就是要先树立一面鲜明的“军旗”。让大家知道你想要组建的部队,将来是干什么的。
那么第二步呢?
这第二步,就是要明确将来由谁来领导这支部队。也就是明确由谁来担任这支部队的“司令员”。在明确谁来担任这支队伍的“司令员”后,这支部队才算有了前进的方向。就像一列火车,有了牵引动力的火车头。
而创作一篇作品,其实也像组建一支部队一样。你所要做的第一步,就是要先确定你这篇作品的“标题”。而第二步呢?就是要明确你这篇作品的“中心思想”。也就是要明确你写这篇作品的真正目的。这就相当于一支部队,在组建之前,要先明确自己的战斗使命,和革命追求。
我们都知道,一支部队只能由一个人来当司令员。不可能在一支部队中,同时任命多位司令员。对不对?同样道理,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,或者说,一个主题。如果你试图在一篇文章中,表达多个主题,那么你这篇文章必定会变得杂乱无章。
我们知道,任何行业都有其独有的“潜规则”。那么,咱们写作这个行业,也有其独有的“潜规则”。那就是:一篇文章,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。就像一支军队,只能有一个司令员一样。
如果一篇文章看下来,你发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,似乎讲了好几件互不相关的事情。这就说明,这位作者违反了写作行业“一篇文章,一个中心”的“潜规则”。
如果一个作者,把几件毫不相关的事情,写进同一篇作品里,这本身就说明他在创作这篇作品之前,脑子处于一桶浆糊状态。根本没有明确自己接下来要写的这篇作品,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“中心思想”。这就像一个建筑师,在还没明确自己要建什么样的房子时,就开始匆匆忙忙动工了。其结果,肯定只能建成一个四不像的怪物。
所以说,我们在创作过程中,一定要遵循“一篇作品,一个中心”的“潜规则”。咱们来举个例子。比如说,你写了一篇关于你家第一次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的回忆经历。可是,你在这篇文章当中,不仅回忆了你家第一次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,而且还回忆了你家第一次拥有一台缝纫机,以及第一次拥有一台收音机的过程。那么,你这样的写法,显然是错误的。这就是典型的,违反了写作行业“一篇文章,一个中心”的“潜规则”。
如果你这篇作品,打算写关于你家拥有第一台电视机的经历,那么就不能再在这篇作品中,写跟这台电视机无关的经历了。正确的写法是,应该聚焦到你家第一次买电视机的起因、经过,和结果,以及这台电视机带给你和家人的感受。这是写作行业的“潜规则”,更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。
我们知道:一支部队,在树立鲜明的“旗帜”,和任命了“司令员”后,接下来要做的第三步,就是:开始招兵买马。那么,我们写文章也是这样。在明确了作品的“标题”,以及这篇作品的“中心思想”后。接下来,要做的就是:开始搜集“创作素材”。
我们创作文学作品,搜集“创作素材”的过程,就相当于一支新部队招兵买马的过程。组建部队,是围绕着部队的战斗使命,而招兵买马。而我们写文章呢?就是围绕着我们的“中心思想”,去搜集“创作素材”。
第三步、检查我们作品中的“分论点”,是否能够充分地论证“中心思想”。
之前,我们讲到:创作一篇作品,就像组建一支部队。在组建一支部队之前,通常要先树立鲜明的“旗帜”,并确定一个“司令员”。然后,再开始招兵买马。待士兵招齐后,就要开始在士兵中,选拔不同阶层的军官,来分级领导和管理这支部队。比如说,你要建立的是一个团级编制的部队。那么,你接下来就要确定由谁来当营长,谁来当连长。以此类推,将一支几千人的大部队,逐级分解成不同层级编制的小单位。
那么,写文章也是这样。当你确立文章“标题”,和“中心思想”后,接下来就要将这个“中心思想”,分解成若干个“分论点”。再从不同的侧面,不同的角度,不同的维度,来论述这个“中心思想”。
而我们在修改初稿的时候,就要先检查我们原稿中,所设立的“中心思想”是否明确。再检查这个“中心思想”,是否已正确地分解成多个“分论点”。继而检查这些“分论点”,是否能从不同角度,不同维度,从不同侧面论述这个“中心思想”。
我们知道:在一支部队中,士兵是围绕着自己的班长,来开展军事行动的;而班长,是围绕着自己的排长,来开展军事行动的;而排长,是围绕着自己的连长,来开展军事行动的。因此,士兵要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班长;而班长,要绝对服从于自己的排长;而排长,则要绝对服从于自己的连长。那么,在一支部队中,有没有阳奉阴违,不服从上级的人呢?当然有,后果就是要么被撤职,要么受处分。如果是在战场上,可能直接就被枪毙了。
那么,我们写文章其实也是这个逻辑。我们的“创作素材”,要服务于作品中的“分论点”;而作品中的“分论点”,则要服务于“中心思想”。否则,就要删除。而我们在修改一篇作品时,就要首先检查这篇作品中,是否写入了与“分论点”无关的“创作素材”。如果有,则要果断地删除。
同样道理,如果发现哪个,或者哪些“分论点”,与我们的“中心思想”,格格不入的话,那么要么进行修改,要么果断删除。以此类推。下级,服从上级;下级,服务于上级。下级,忠诚于上级。“创作素材”,服务于“分论点”;而“分论点”服务于“中心思想”。
所以,当我们修改一篇作品时,首先要检查一篇作品中,“中心思想、分论点、创作素材”,这三者是否明确?它们三者之间,是否存在密切,而严谨的从属关系?这是我们在修改一篇作品时,要做的第三步。
第四步、检查我们作品中的“创作素材”,是否能充分地论证我们的“观点”。
在检查我们的草稿时,如果发现自己所写的创作素材,跟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不契合,或者说存在一定的差距时,那么,我们要么果断地把它删除;要么以新的创作素材,来替换老的创作素材。总之,就是要让“观点”与“素材”之间,形成一个密切的“因果论证关系”。
当我们在修改草稿时,一定要以读者的视角,客观、冷静地去分析我们的作品。就像一个顾客在买东西一样,以挑剔的眼光,去分析和审查我们所创作的初稿。
如果在草稿中,发现了偏离主题的“废话”,就要果断地删除。千万不能心慈手软,犹豫不决。只有果断地删除这些偏离主题的“废话”,才能将读者的注意力,集中到我们所要表达的“核心主题”上来。换句话说,只有拧干我们作品中的“水分”,才能让我们的文章更“干”,更“爽”,质量更上一层楼。
这就是我们在检查草稿时,要做的第四步工作。那就是:要检查我们所叙述的创作素材,是否能够真正准确地论证我们的“观点”。
第五步、检查我们作品的逻辑是否缜密,层次是否分明。
如果是写一篇短文的话,不管是新作者还是老作者,都很容易做到思维缜密,条理清晰,逻辑层次分明。可是如果创作一篇几千字,甚至几万字的作品时,不管是新作者还是老作者,都很难做到一直保持头脑清醒,思维缜密,条理清晰,逻辑层次分明。
也就是,不管是新作者,还是老作者,在创作过程中,随着时间的推移,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混乱。因此,一个作者要想让自己的作品,体现出“思维缜密,条理清晰,逻辑层次分明”的话,只有依靠完成初稿后的“修改”,来完成它的层次感表达。
因此,对于很长的文章来说,“修改”这个流程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甚至,可以说是事关一篇作品生死存亡的一个“关键步骤”。修改得好,能让一篇“烂”文章起死回生。修改不好的话,能让一篇本身就有“病”的作品,“死”得更惨。
想必,经常写长文章的老作者,均深有体会。当我们写完一篇很长的作品后,往往会意外地发现作品当中的某些地方,不仅牛头对马嘴,甚至是观点自相矛盾。这其实就是很典型的,由于写作时间太长,大脑疲劳,而导致逻辑思维能力下降的现象。出现这种情况,其实很正常。甚至可以说,是司空见惯的现象。因为人毕竟都是肉长的,不管你受教育程度是高,还是低;写作经验是长,或还是短,都难免会在创作过程中,出现“一时糊涂”的情况。
当我们在头脑极度疲劳的情况下,进行文学创作时,难免会出现阶段性的,短暂性的思维混乱。这跟你的创作能力本身无关。不管是新作者,还是老作者,都会出现这种情况。所以说,通常情况下,如果一篇文章要做到尽善尽美,则主要依赖于完成初稿后的“修改阶段”。
对于咱们文学创作来说,“修改阶段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创作阶段。这对于一篇“粗稿”来说,就是进行深加工的阶段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它是一篇作品锦上添花的阶段,甚至还可能是获得“重生”的阶段。
一篇作品的高度,通常源自这篇作品所阐述的“中心思想”,这是一篇作品的“灵魂”。它是一篇作品的价值,是高还是低的“分水岭”。而塑造一篇作品高贵的“灵魂”,在于它的“初创时期”,也在于其“修改时期”。
我们知道:一篇作品,在初创时期,作者往往只是赋予了它模糊的“生命”。而在“修改时期”,往往能赋予它更加高贵的“灵魂”,和更加鲜明的“个性”。
在这以“检查作品逻辑性”为使命的“第五个阶段”。我们不仅要重点检查这篇作品的总体布局,而且还要检查作品中“段落”与“段落”之间的顺序,和承接关系。避免出现前言不搭后语,甚至是牛头对马嘴,自相矛盾等逻辑混乱的问题。
第六步、检查我们这篇作品的标点符号的用法,是否正确。
乱用标点符号,这似乎是“写作小白”的通病。甚至很多写了几十年文章的老作者,也搞不清楚逗号、句号、问号,这些常用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。
如果说“写作”是一门手艺,那么是不是跟打铁、砌墙,这些传统手艺,有异曲同工之处。如果你要从事“打铁”这门手艺,是不是起码得分得清不同型号的铁锤,不同的用法吧?那么,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。如果你要吃这碗饭,是不是起码得会正确使用“逗号、句号、问号”,这些常用的标点符号?
因此,我建议那些刚刚进入“写作”这个行当的新作者,务必花几块钱去买一本类似于《标点符号用法手册》这样的教材,来认真学习一下。花不了你几个钱,也花不了你多少时间。学会了,可以一劳永逸地作为谋生的工具,并且终身受用。
而那些老作者,就更得去买来认真地学习了。如果你的写作水平杠杠的,可就是标点符号,用得乱七八糟。那么,这不仅严重拉低了你作品的档次,而且也严重损害了你自己的个人形象。咱们宁愿在大江大海中翻船,也不能在阴沟里翻船。你说呢?
乱用标点符号的问题,从表面看上去,貌似一个小问题。因为把一个逗号写成了一个句号,这从表面意思上看,好像并不会影响这篇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意思。但是,如果你犯了这种低级错误,就可能导致刊物编辑在一念之差间,把你的稿件给“枪毙”了。
因为,当编辑看到你连这种常识性的“低级错误”都会犯,那就说明你的“层次”实在太低了。换句话说,就是你在“写作”这个江湖中的“江湖段位”太低了。众所周知,编辑都很忙。他们是不会在把时间和精力,花费在一个“江湖段位”很低的作者身上的。再说,如果编辑看你连“逗号”和“句号”都分不清,人家根本就没有心思再去看你的文章写得好不好了。这标志着,给你造成了一个因小失大的悲剧性结果。
所以说,我在这里要再次特别强调:无论是初学写作的“小白”,还是有一定“江湖段位”的老作者,一定要花点时间和精力,去认真地学习一下常用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。
大家都知道,从事文学创作,是一项非常艰辛的脑力劳动。每写一篇作品,都像是建造一套房子一样。要付出许多脑力上的和体力上的辛劳。如果因为小小的标点符号错乱的问题,损害了编辑对你作品的印象,从而失去了发表你作品的机会。那这可谓是功亏一篑,实在是太可惜了。
而我们在修改一篇作品的草稿时,第六步要做的工作,就是检查这篇作品的标点符号,是否使用正确。这是事关一篇作品,和一个作者形象,及其关键的一步。
第七步、我们要检查这篇作品的语法,是否存在常识性的错误。
关于语法的问题,最常见,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“得”“的”“地”用法错乱的问题。这三个字,是每篇作品中,最常见字。当然,也是最容易用错的字。特别是那些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人。我可以说,至少有60%以上的作者,都搞不清楚这三个字如何正确使用。这其中包括老作者,和新作者。有很多作者,甚至终其一生,都搞不清楚这三个字的正确用法。这是一个非常常见,也是非常严峻的常识性问题。
如果你往后余生,下定决心要走文学创作道路。那么,我真心地希望大家能突击性地去“恶补”一下这堂语法课。
我肯请你们到网上去买一本类似《语法知识和运用》这类教材,来认真学习一下汉语语法基础知识。以防止以后在这些小问题上翻跟头,闹笑话。这是我要特别强调的第七点。当然,这“的、地、得”的问题,只是作者最容易犯的,常识性语法错误之一,而不是唯一。
当我们检查完自己的作品,没有存在常识性的语法错误后。就标志着我们这篇作品,达到了相对完整的标准。当然,这只是完整,而不是完美。我们要知道:完整,不等同于完美。
任何一篇作品都不可能完美,不管你如何修改,都不可能尽善尽美。我们能做的,仅仅是尽可能地让我们自己感到满意。尽可能地,让我们的读者感到满意。我们能做到让自己的作品相对完整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绝对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。因为这个世界上,没有哪个作家,能够让自己的作品,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。尤其是,那些刚刚入行的新作者。
你在学习和练习创作的过程中,一定不要去追求完美。确切地说,一定不要犯“完美主义”这个毛病。因为,你在初学写作阶段,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追求完美。不仅仅是你没有这个能力,即便是世界上那些享誉世界的大文豪,也没有能力创作出完美无缺的文学作品。
追求“完美” 的直接后果,就是可能导致你丧失对“创作”的信心。让你深刻地怀疑自己的才华,怀疑自己的创作能力。这是很可怕的。因为它可以对你原本脆弱心灵,造成致命的打击。
一个作者在心理上越受打击,就越写不出来。越是写不出来,则在心理上,就越受打击。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可怕的“恶性循环”。所以说,我们在初学写作阶段,一定不要盲目地去追求完美。因为,尚处在“写作”初级阶段的你,根本就没有能力去追求作品完美。确切地说,是以你当前的创作能力,根本就不配去追求作品的“完美”。我们只要能“完成”就好。因为“完成”,比“完美”更重要。完成,是完美的前提。只有当我们的作品完成了,才有可能通过修改,一步一步地让我们的作品接近完美。
总之,一个作者修改自己作品的过程,是一个打磨自己作品的过程。在写作界,大家都公认的一个行业规则,那就是:好文章,都是改出来的。当初稿完成后,只有经过一遍又一遍,不断地进行修改,才有可能将一篇”烂”文章,修改成相对优秀的作品。
另外,当我们完成一篇作品后,一定要先冷静一下。就是先放个一两天,再回过头去修改。修改完第一遍后,再放个一两天,再去回过头去修改第二遍。以此类推,按照这样的方式,修改第三遍、第四遍,直至让自己满意为止。
一篇初稿,就相当于一套毛坯房。只有通过我们一遍又一遍的“装修”,才能一步一步地,将我们的“毛坯房”作品,“装修”得更加完美。修改和打磨自己的作品,是每一位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的“必修课”。也是每一位作者在“写作生涯”中,实现自我升华的“修行”。
杨黎明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jjs406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jsgsy.com/14109.html